发布作品

登录

亏损仍斥资15亿元扩产,明治持续看好中国市场!

食品观察家 05月07日

shi-yetoutiao

2023年原料奶价格大跌,击垮了一众上游牧场企业的业绩。近日,日本明治控股公司发布消息称,已对其利润预期进行了下调。净销售额从此前预计的10985亿日元修正为11130亿日元,经常性利润从此前预测的780亿日元减少至760亿日元,归母净利润也从此前预测的510亿日元下调至480亿日元。

shi-yetoutiao

值得注意的是,明治正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。2024年1月,明治耗资15亿元打造的工厂在广州已投产,这也是其投资的第六家工厂,将为明治中国在华南地区的牛奶和酸奶业务提供保障。

01

困难归咎澳亚

明治对于中国子公司的牛奶与酸奶业务预期将产生约143亿日元(折合人民币约6.75亿元)的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,此损失将被划为非经常性损益。对此,明治称相关牛奶与酸奶业务的销售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动,市场价格的竞争加剧导致了盈利能力的降低。明治将这一问题归咎于其在中国运营的澳亚牧场业务。由于饲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原奶价格的下跌,该业务的盈利能力遭受了严重的冲击。

此前,澳亚集团公布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年度财务报告。报告显示,集团在过去一年的营业收入为39.24亿元,相较于2022年实现了3.2%的增长。然而,与收入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集团在报告期净亏损4.89亿元,同比由盈转亏

2023年,澳亚集团的原料奶售价和肉牛售价均出现了下滑。原料奶的售价由2022年的4650元/吨下降至4268元/吨,而肉牛的售价则由2022年的33201元/吨下降至30670元/吨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澳亚集团2023年整体毛利率的大幅下滑,从2022年的23.2%下降至18.1%。

02

押宝国内奶源

明治此前收购澳亚牧场有明显的时代背景。2020年,正处于奶价上行周期,国内优质奶源不断被乳业巨头瓜分。在当年7月,蒙牛增持中国圣牧,进而成为了其最大的股东。8月,伊利斥资1.83亿元认购中地乳业16.6%的股份。9月,中国飞鹤以超过30亿港元收购原生态牧业。10月,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恒天然以5.55亿新西兰元(折合人民币约25亿元)的总价,出售其在中国的一系列牧场,最终由伊利所控制的公司以及三元乳业系的公司接手。食-业-头-条

与此同时,各大乳企也积极投身于新一轮的牧场投资建设热潮之中。伊利、蒙牛、光明等乳业巨头,先后在内蒙古、黑龙江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河北等地投资建设大型牧场。在这一大背景下,明治对澳亚牧场的收购,无疑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和优质奶源的重要举措。

这一轮乳企争夺奶源一直延续到2022年。随着越来越多的牧场投产,2023年奶源供给阶段性过剩情况愈发严重,各大乳企扩张逐渐收敛。shiyetoutiao.cn

目前来看,明治押宝澳亚有得有失。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," 当初明治的白奶和酸奶在华东、华南地区的销售情况不错,为了扩张就需要有稳定的奶源,所以入资了澳亚。这两年澳亚业绩下滑,明治又需要稳定的、优质的奶源,所以不得不承担业绩损失 "。

在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看来,明治牛奶在中国的产品以低温酸奶、低温牛奶、冷饮和巧克力为主,但是低温酸奶又受到冷链物流偏弱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其销售半径。近年来,乳制品上游市场奶源阶段性过剩,价格下滑,叠加成本上升导致整体利润率下降。考虑到澳亚集团是中国前五大牧场运营商,从长期来看稳定的奶源仍是明治牛奶重点关注的因素食-业-头-条

03

持续投资加码

食业头条

从 2019 年开始,明治持续在华投入。包括投资 1.45 亿元对苏州工厂进行扩产改造;2019年9月在天津建立了北方地区的首家工厂;2020年11 月,向明治制果食品工业(上海)有限公司增资6.5亿元,设立雪糕和冰淇淋的新生产基地,扩大在华市场份额。2024年,明治继续加大投资力度,斥资15亿元建成的在华第六家工厂在广州投产,相当于耗费明治2023年的六成归母净利润。

明治集团社长松田克表示,“广州工厂是明治集团在华南地区的首个牛奶、酸奶生产基地,同时也是明治集团唯一的乳制品和巧克力零食的一体化生产基地。今后将为华南地区的消费者带来安全、安心的商品”。

知名战略定位专家、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,明治近年来不断加码中国市场,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长期投入的决心,“对于明治来说,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,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,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”。

宋亮表示," 对中国市场来说,很多外资企业都在撤场,明治不仅不撤,还要投产,从这点来看明治很有前瞻性。从市场前景来看,渡过困难期后,整个酸奶消费会迎来明显增长"。

屈放表示," 中国乳制品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,这也是明治牛奶投资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。明治牛奶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制造工艺和产品研发,目前在中国市场没有起色一方面与产品定位有关,另一方面确实也受到冷链物流的影响,未来可以与中国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冷链物流产业链,扩大销售半径,同时在产品开发方面可以更加贴近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与消费潮流 "。

转自乳业资讯网

阅读3085
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

好文章,值得鼓励

好文章,值得分享
用户
反馈
APP下载
云交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