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作品

登录

员工对制度有抵触,怎么办?

和君咨询 08月12日

制度制定出来只是开始,员工按制度的要求执行起来才是目的。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,常常会出现制度执行不到位、员工有抵触的情况。

当然,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执行力的问题外,也可能是制度本身的问题,如制度不对、无法执行、标准过高等。我们假设在制度本身没有问题的情况下,也抛开一些诸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、赏罚分明、领导带头等老生常谈的表面文章,从明确边界、系统扰动、上游思维三个角度谈一谈制度执行的话题。shi-ye-toutiao

01

明确边界:制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

我们体感上觉得员工对制度的执行不到位,大部分情况下其实是个伪命题。企业管理者天然就有把企业的任何问题,都归咎于员工执行力不足的倾向;也常常会陷入只要把制度流程体系搭建好,企业就会进入自动驾驶状态的错误认知。以人类现有的技术,即使是完全自动化的流水线车间,也需要工人的监督与调试,何况是复杂多变的、活生生的人。
制度对一家企业很重要,我们要重视制度,但不能迷信制度。因为任何工具都有它的功能边界,制度解决不了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。这就是制度的局限性,工作场景理论上可以无限细化,但制度却无法穷尽所有的工作场景,更无法针对每一工作内容和程序制定工作标准和要求。既然制度无法穷尽,那制度没有规定的内容是不是员工可以不负责?当然不是,制度没有规定的内容,就要由岗位职责、行业惯例、道德要求来约束。
过细的制度可能会带来反噬效应。制度规定的颗粒度要合理,不能过细,要留有足够的弹性,否则会严重限制和削弱每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。尤其对于建筑企业,因每个项目都存在定制化的内容,只强制规定底线要求即可;对于鼓励性要求,用指引性规定效果更佳,即 “建议做” 的形式,而不是 “必须做” 。此外,颗粒度越细的制度,罚则要尽量少,否则员工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愿就会大受影响。
制度是对一些工作的方法、经验的总结和提炼,有助于减少员工的学习和探索成本,能快速提升企业的效益。目的是使员工可以更加快速、密切协同地工作。否则员工只有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协同,而一事一议的标准不统一,使得各部门和员工无所适从。
因此,制度的指引功能,要大于规范功能。如果过分专注于制度的规范功能,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:每个人都按制度办事,但是,企业中所有工作都会进行不下去。因为推动企业运作的真正动能是观念共识,而不是制度本身。
作为管理者,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到:员工对制度的理解和接受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,更是公司相关人员多次博弈的过程,最终形成明确的认知和文化,才会真正认真地执行制度,或者形成一种习惯,自觉执行。

02

警惕扰动:意外可能会变成常态

一家企业,其实是一个系统。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角度去审视企业的运营,就会发现维持系统稳定的,是负反馈回路;而破坏一个系统稳定性的,常常是系统内的扰动。
举个例子,一家建筑企业为了沉淀好的项目管理经验,要求每个项目结项之后必须进行项目复盘,公司总部每半年要集中召开项目复盘交流会,大家分享好的成功经验、吸收有代表性的失败教训。为了确保项目复盘的质量,公司总部明确了复盘材料的提纲,并编制了模板,标准非常高。刚开始各项目部很抵触,但在公司的强制要求下,慢慢地大家就适应了,并把项目复盘内化为了项目工作的一部分。在这个过程中,公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管理经验。
公司的这个强制要求,起到的就是负反馈回路的作用,用这个负反馈回路,强制调节项目部不想做项目复盘的主观倾向。久而久之,项目复盘工作便成了公司运营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。
但是任何系统,都有意外。有些意外是好的,有些意外是坏的。
比如有个项目,甲方的目标是创鲁班奖,并为了拿到奖杯愿意不计成本地投入。这是公司第一个有望创奖的项目,所以项目部做了很多科技创新与管理升级工作。在复盘的时候,项目部认真总结,甚至将项目过程中的失误进行了如实地总结与反思,提炼了大量的实战经验,成为了公司的标杆,也带动了公司其他项目的管理水平。这是好的意外。
但还有一次,在公司的复盘交流会上,一个亏损项目部在复盘的时候,总结了很多亏损的原因,希望其他项目部引以为戒。但当天,公司的总工程师对汇报的项目经理提出了严厉批评,训诫他在项目中的失误,之后会议便在凝重的氛围内结束了。
时间过去了一年,其间照常开了两次复盘会。在第三次复盘会的时候,大家突然发现:会议的味道变了,好像之前开会的那种思想碰撞没有了,会议变成了每个项目部的歌功颂德、业绩展示,大家也不再分析问题了……
这就是坏的意外对于系统的破坏,其根源就是一年前公司总工对于项目经理的批评。项目亏了该不该批评?该!但一定不是在项目复盘会这个场合。在实践中制度执行变了样,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系统中的意外导致的。发生意外后如不加以干预,系统就会向变异的方向发展。

03

上游思维:让制度遁于无形shi-yetoutiao

中国有句古话,叫 “上工治未病” 。最能体现这句话精髓的,是扁鹊的故事。扁鹊有两个哥哥,也都是大夫,有一天魏文王问他,你们三兄弟谁医术最高明啊?扁鹊的回答是他的哥哥,这个结果出乎魏文王的意料。因为兄弟三人中,扁鹊的名声是最大的。
扁鹊解释说:我大哥的医术是最高明的,他能预先发觉出病人问题,并在病症还没发作前就把病治好,所以他没什么名气。因为在外人看来,他没治过什么大病;我二哥的医术次之,他能在病人刚发病的时候就遏制住病情。我的医术是最差的,我都是到病症晚期了才能把病人治好,但宣传效果强,因此世间才只奉我为神医。
同样的例子,经常出现于建筑企业中。两个项目部,第一个项目经理每天都风风火火、电话不断、忙忙碌碌,总是挽狂澜于既倒,每天都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,启动着一个又一个制度中的预案;第二个项目经理,毫无存在感,项目部一直没什么大动静,但整个项目却在平稳、有序地运行。这两个项目经理,谁的水平更高?但又是谁能更被领导看到?
真正的高手,都具备上游思维,会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。制度,大多数只在出事的时候才会有人看,就像我们只有打官司的时候才会看法典一样。对制度真正的执行,是让制度不出现在日常的工作之中。
如何才能具备上游思维?需要在两个方面持续修炼:一是要有质疑习惯,质疑会让人保持敏锐,能让人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,看到问题。二是要多管闲事,有句话叫 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 ,但上游思维就要求你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,不是你的事,也要当作你的事。而这两点,恰恰是不太被中国文化所接受的。

结语

制度执行力不佳,往往功夫在诗外
解决制度执行问题,除了常规的手段外,也可从三个维度思考。
首先是明确制度的功能边界。因为工作场景的无限性与制度要求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,制度解决不了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。任何试图无限细化制度要求的努力往往会带来反噬效应。
其次是警惕企业的意外扰动。企业的运行是个系统,制度执行变了样,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系统中的意外导致的。发生意外后如不加以干预,系统就会向变异的方向发展。

最后是培养上游思维。对制度真正的执行,是让制度不出现在日常的工作之中,通过上游思维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。培养上游思维,一是要有质疑的习惯;二是要 “多管闲事” 。

shiye-toutiao.cn

系列:和君每日观察 20240811

作者:和君咨询建筑事业部

阅读2842

本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,食业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;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shiyetoutiao2020@163.com

好文章,值得鼓励

好文章,值得分享

相关文章

用户
反馈
APP下载
云交会